农工党四川省科技教育专委会副主任、宜宾学院教授魏琴:对未成年人,平台防火墙不应虚设_环球滚动

凭借内容丰富、娱乐性强、制作简单、便于传播等优势,短视频迅速普及,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传播形态。

伴随着短视频兴起,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此。如何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,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,既是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,更是短视频健康发展绕不开的话题。


(资料图)

对于未成年人,短视频应设防火墙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农工党四川省科技教育专委会副主任、宜宾学院教授魏琴建议,对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短视频设置自动屏蔽系统,通过立法强化平台对短视频内容的技术监控。

青少年模式成鸡肋

以大数据为基础,短视频平台可为用户量身定制进行视频推送,从而迎合用户喜好。如果疏于管理,未成年人难以控制自己浏览短视频的时间。

共青团中央联合腾讯对13~18岁青少年的用网情况与网络安全的调查显示,在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方式中,游戏的热度已低于短视频、电影和电视节目。20%的青少年表示“几乎总是”在看短视频,“每天看几次”的比例也接近10%。

生来便沉浸于网络环境中,这一代青少年多数都浏览过短视频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《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》调查报告显示,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65.6%。

如报告所述,短视频平台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手机游戏的替代品。

由于《王者荣耀》《绝地求生》等深受青少年追捧的手机游戏已经开启了青少年模式,限制了适用年龄与使用时长,不少未成年人“转战”短视频平台来消磨时间、获得乐趣。

此前,短视频平台尝试将“青少年防沉迷系统”内置于短视频应用中,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,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,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“青少年模式”。

不过,“开启青少年模式”与“我知道了”并存,且没有什么限制条件即可点击进入,那“开启青少年模式”就形同虚设。“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成为鸡肋,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。”魏琴说。

缺少正确引导和监督,不少孩子沉迷短视频之中。仅从前述数据可看出,解决未成年人沉迷于刷短视频的问题迫在眉睫。

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

兼具内容丰富、可视性强、生动形象等优势,短视频可给青少年带来快乐,也是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。

适当地使用短视频,有利于帮助未成年人舒缓心情,放松、娱乐,获取知识与技能。然而,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推荐和碎片化内容的强刺激,很容易使心智尚未发育健全、自控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沉迷其中。

未成年人自制力相对较差,须防沉迷上瘾。沉迷于短视频,已给不少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,如视力下降、脊柱变形,身体素质下降;性格变得孤僻、暴躁,不愿与人交流。

时长通常只有几十秒到几分钟,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非常符合短时注意力。由于短视频生产、发布门槛较低,上传短视频,几乎是“秒播”。

这就导致暴力、错误知识、不良观点等内容在网上快速传播,对于甄别力不足的青少年很难进行选择性吸收。如热舞等短视频内容,并没有考虑到是否适合未成年人观看。

受青少年追捧,许多短视频中的音乐与流行语进入校园。有媒体报道,一些篡改经典、粗鲁低俗的内容,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必备句式。

大量低俗、泛娱乐化的内容更易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,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。“错误信息及不当言论等内容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,一些主播甚至给未成年人灌输人人都想当网红的错误拜金观念。”魏琴说。

建立防沉迷系统

目前,短视频平台虽设有“青少年模式”,但仅能从使用时间和禁用打赏、充值等功能上进行限制,而在观看内容方面,并未有明显区隔。

魏琴建议,应完善法律法规,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。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短视频,短视频平台应强化技术监控并设置自动屏蔽系统。

过去几年间,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,清理整顿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害的低俗违规短视频内容。

然而,为追求快速传播和流量变现,一些短视频作者以低俗、猎奇、色情、暴力等内容吸引用户。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短视频平台缺乏准入门槛、内容作者自我审查机制不健全及未成年人分级保护机制缺失等。

在此背景下,魏琴认为,要通过完善立法明晰网络平台的责任,提高平台的违规成本,同时要建立防沉迷的实名验证系统。

按照魏琴的设想,可仿照网游防沉迷系统,孩子在登录短视频软件后,短视频平台应进行身份认定。此外,“青少年模式”的信息绑定只能由家长刷脸进行,并且开启和关闭必须要家长进行刷脸,而不能是任何一个成年人。

通过地理位置判定、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,系统还可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,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。进入青少年模式后,用户使用时段、服务功能、在线时长都会受到限制。

(□ 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郑智维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