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一”假期消费火爆,下阶段经济工作重点明晰
刚刚结束的“五一”假期,机场车站人流如织,热门景区人头攒动,消费火热的熟悉景象加速回归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文旅部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,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.74亿人次,同比增长70.83%,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.09%;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.56亿元,同比增长128.90%,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.66%。
今年以来随着防疫措施转向调整,国内经济持续修复,一季度增长好于预期。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,要求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,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,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、内生动力持续增强、社会预期持续改善、风险隐患持续化解,乘势而上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多位专家分析,疫情防控政策积极调整后,相关经济活动都出现快速反弹,其性质总体属于补偿性、恢复性。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内生动力不强,经济进一步回暖需要市场需求持续拉动。此外,二季度政策的亮点主要将集中在科技相关产业政策,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将是未来政策发力的主线。
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
当前,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,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,内部在疫情达峰后仍处于复苏的关键阶段,就业、外贸等压力仍然较大。下一阶段,如何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、内生动力持续增强,政治局会议所释放的政策信号则更为重要。
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了判断: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,经济增长好于预期,市场需求逐步恢复,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,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。
但会议指出,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,内生动力还不强,需求仍然不足,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,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。
近期发布的制造业PMI数据印证了这一点,受市场需求不足和一季度制造业快速恢复形成较高基数等因素影响,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49.2%,较上月下降2.7个百分点,在连续3个月运行在50%以上后落入收缩区间。企业调查显示,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为56.9%,较上月上升1.6个百分点,创36个月以来的新高。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,4月份PMI指数较大幅度回落,且已低于荣枯线水平,既有季节性因素影响,更主要的是一种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转入全面回升过程的短期现象,不改变经济持续回升的大趋势。经济进一步回暖,需要市场需求持续回暖的拉动。
从生产端来看,前期持续较快回升的生产活动在4月份进入平缓状态,4月份生产指数为50.2%,较上月下降4.4个百分点,显示制造业生产恢复势头稳中趋缓,但供给冲击压力持续缓解势头未变。与此相应,企业原材料采购量下降,从业人员数量减少。采购量指数为49.1%,较上月下降4.4个百分点。从业人员指数为48.8%,较上月下降0.9个百分点。
从需求端来看,4月份制造业市场需求由升转降,新订单指数为48.8%,较上月下降4.8个百分点,在连续3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后降至50%以下。4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.6%,较上月下降2.8个百分点,连续2个月环比明显下降。
张立群表示,疫情防控政策积极调整后,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,从供给到需求、从产业链各个节点到消费、投资各领域,相关经济活动都出现手脚放开后的快速反弹,其性质总体属补偿性、恢复性。这是去年12月份以来PMI指数持续较快回升的主要原因。当达到常态水平后,消费、服务业等领域恢复性、补偿性的增长就会明显减弱。
他指出,从恢复性回暖到系统性、全局性回暖,需要有一个转换期,但时间不会长。对此期间出现的经济指标回落,应该有正确认识,保持定力,继续加大力度,抓实抓好各项既定政策的落实。
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
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,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。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,改善消费环境,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。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,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晓东认为,这意味着下阶段经济工作要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、恢复和扩大需求、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、想更多办法、谋更好对策。
中金公司研报指出,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,会议认为政策的关键在于“恢复和扩大需求”,具体政策包括财政、货币、消费、就业四个维度。货币政策主基调仍然是相对宽松,落实到具体政策上,货币信贷投放可能继续保持较强水平,政策利率调整并不紧迫,但降准仍有空间、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扩容的可能。
上述研报指出,提高收入、营造环境与以往促消费政策相承,旨在促进消费增长的内生动能。进一步的消费复苏更加依赖于内生动能的恢复,居民收入增长既能直接促进消费改善,也可以改善消费预期和信心,是促消费的核心。
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,下一阶段政策将聚焦解决需求不足这一主要矛盾,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基础,聚焦支持薄弱环节恢复。一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,改善消费环境,巩固服务消费回升势头;二是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,引导带动民间投资等薄弱环节恢复。
市场信心仍然是经济修复的制约因素,尤其民企信心偏弱。与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同,会议重申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强调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、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,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,帮助企业恢复元气。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。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,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。
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,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,在更多的创新升级领域,更需要民营企业的贡献。预计未来政策将会以恢复企业信心为导向,从改善民企营商、融资环境等方面,助力民企高质量发展;并通过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结合,提高经济潜在增速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表示,下一步将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,建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,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,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,积极向民间资本推荐吸引力强的项目,使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来。
二季度产业政策值得期待
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既要逆势而上,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,也要顺势而为,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。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,培育壮大新动能。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,加快推进充电桩、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。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,营造创新生态,重视防范风险。
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于博表示,本次会议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罕见地将产业政策放在宏观政策之前,凸显决策层在需求刺激政策上的定力,以及对产业培育的重视。
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也认为,二季度政策的亮点主要将集中在科技相关产业政策。无论是两会期间的中央表态,还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兴起后的调查研究对象,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将是未来政策发力的主线。本次提及的新能源汽车等行业,也将会出现更大程度的政策表态以支持行业全球竞争力。
今年以来,我国对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的支持政策持续推进,4月3日科技部表示加强顶层设计,成立人工智能规划推进办公室,启动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,在数字孪生、数字制造、智慧医疗等方面都做了相应部署,同时制定发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》等政策推动科技向善,兼顾发展与安全。
此次政治局会议首提“通用人工智能”,产业趋势进一步明确。浙商证券认为,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重要的政策支持方向,与其发展相关的数据要素、应用场景创新、算力基础设施等方面将进一步明确支持举措及落地。其认为长期来看智能汽车、智能家居、智能家电、智能建筑、智能医疗、智能养老、智能教育七大赛道值得关注。
关键词: